2021二十四节气表

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

下面小编要介绍在老北京立秋习俗是什么样的?立春在古时候有什么习俗?

立春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。所谓“立”是“开始”的意思,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,具体的时间点是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。关于立春,史料中有记载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就有这样的表述:“正月节立,建始也,立夏秋冬同。”。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,这个时候草木开始萌芽,农人开始播种。正是由于立春是季节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所以老百姓对这个日子都非常重视民间专门有庆贺立春之日的习俗。清人留下的《燕京岁时记》载:“立春先一日,顺天府官员,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。

立春日,礼部呈进春山宝座,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,引春牛而击之,曰打春。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时北京官方对“立春”节日的重视。关于立春,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。老北京人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,这从他们的庆贺活动的有趣、热闹、复杂中就可以看出来。具体来说,老北京人庆贺立春的活动主要有“迎春”、“报春”、“打春”、“咬春”等。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,事先必须做好准备,进行预演,俗称演春。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。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,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(指主管农事的春神)接回来。

据史料记载,迎春活动自周代起就出现了在周代,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,也是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。据文献记载,周代迎春的仪式大致如下:在立春那天的前三天,周天子就开始了斋戒活动,及至立春那天,他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,祈求丰收。之所以要到东郊迎春,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,迎春活动所祭拜的句芒神就居住在东方。可是,发展到后来,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在东郊了。及至明清,由于立春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,所以迎春仪式成为社会瞩目、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。

据史料记载,明清时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,都必须将官服穿戴整齐,去“东郊”的东直门外五里的“春场”去迎春,即按规定的仪仗,制作的春牛芒神、柳鞭等举行迎春礼仪,然后进宫朝贺并接受赏赐。所谓“报春”,就是在立春那天的前一天,由扮成“春官”、“春吏”的人在街市道路上高喊“春来了!春来了…”将春天即将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。据了解,北京最近一次规模较大的“报春”活动,是1910年在东直门附近举行的,百姓希望通过这一习俗祈福。然而,随着后来战乱等原因,这项活动逐渐销声匿迹。令人高兴的是,在2011年的立春前一天,为了满足老北京人对“报春”活动的欣赏欲求,北京东四街道办事处在东四八条社区举办了传统的“报春”活动。

那天东四八条胡同里的居民通过高声报春的形式,为龙年祈福。“打春”是重要的立春活动之一,主要是指打春牛,意在鼓励农耕,发展生产。相传在立春的这一天,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,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,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。在每年的立春这一天,北京人都要吃春饼、春卷、萝卜等,名曰“咬春”所谓春饼,又被称为“荷叶饼”,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,中间抹油,拼成薄饼,烙熟后可揭成两张,用来卷菜吃。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。买萝卜而食之,曰‘咬春’。除解困外,主要是通气,使人保持青春不老。

如今,立春日的庆祝活动。虽然不如从前隆重,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,所以北京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,比如“打春”、“咬春”、挂风车、踏青等。老北京立秋的习俗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,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。

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°时为立秋。“秋”就是指暑去凉来,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,秋天即将来临。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,还有“秋老虎”的余威,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。在旧时的京城,在立秋节这天,都流行哪些风俗习惯呢?

(一)贴秋膘儿。贴秋膘儿是老北京人过立秋节必不可少的习俗。什么是“贴秋膘”呢?在炎热的夏天,人们的胃口受天气、卫生环境的影响,难免有厌食之感,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。瘦了当然需要“补”,什么时候是“补”的最佳时机呢?当然是立秋的时候。一旦立秋,虽仍然很热,但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,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吃点好吃的想法,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。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厚的美食佳肴,首选就是吃肉,用吃肉的方法把酷暑失去的膘重新用肉补回来,所以被称为“贴秋膘儿”。这一天,普通百姓家吃炖肉,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、红焖肉,以及肉馅饺子、炖鸡、炖鸭、红烧鱼等。

然而,在贴秋膘的过程中需注意两点:一点是贴秋膘儿之俗应视个人体质情况进行,体弱多病及老幼者可视病情适当调剂进补,中医讲秋补应为“补而不峻”、“防燥不腻”的平补法,如适当食些银耳、百合、南瓜、山药、莲藕、桂圆、芝麻、蜂蜜等,平补之前还应先调整好脾胃并注意润肺,切忌无病乱补、暴吃狂饮、凡补必肉和以补药代食,否则将有碍身体健康或适得其反生出其他病症。另外,贴秋膘不能光大鱼大肉,要讲究科学搭配。虽然秋季到了开怀大吃的时候,但是讲究食补的中医也还有着自己的饮食规则,尤其在这个容易让人口干舌燥的秋天,并不是所有好吃的都能招呼。

所以,贴秋膘也得挑着吃。

(二)“咬秋”。在老北京,立秋还有“咬秋”的习俗。所谓“咬秋”,又被称为咬瓜和吃秋。咬秋的习俗古已有之,清人张春写的《岁时风俗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。”在旧时,咬秋的习俗在北京非常流行,在立秋的前一天,人们将南瓜、北瓜、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,在立秋这天吃下,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。

(三)尝鲜儿。尝鲜儿也是老北京城重要的立秋习俗之一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立秋一到,田地里的很多瓜果蔬菜都成熟了,玉米、莲藕、菱角、鸡头米、落花生、酸枣儿、葫芦形的大枣、京白梨、香槟子、沙果儿、大柿子、核桃、栗子等,多得能让人看花眼。

老北京那四合院、大杂院里的主妇们逢立秋就忙着去市场上买这些蔬菜瓜果,回家用黄澄澄的新玉米棒渣熬粥,用新高粱米煮捞后蒸锅红米饭,吃得那个美呀!立秋时上市的新鲜瓜果不仅装饰了北京城,也让老北京人大大地享了口福。难怪很多老北京人都盼着立秋快来呢!(四)称人。称人的习俗在老北京古已有之,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尤为盛行。主要是因为经过酷热的夏天后,很多人的体重因饮食不好而有所改变,而且变化比别的季节大。为了评量具体的体重是多少,所以立秋有称人之俗。具体的方法是:将大杆秤吊在树下,称时讲究秤锤只能从里往外捋(表示增加),不可往里捋(表示减少),成人称时握住秤上的秤钩双足离地,儿童多放箩筐内来称,称后将重量跟立夏时对比以观轻重。